10月26日,国务院发布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。
当前,中国钢铁行业正在向高质量时期低碳阶段演进。在产业政策指导下,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、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以及下游市场对钢材的需求变化,预计中国钢材消费强度将呈下降趋势,中国粗钢产量将于“十四五”期间达峰,并将持续保持高位。
紧密围绕国家“双碳”目标,中国钢铁行业和企业积极响应、加快行动,纷纷提出低碳发展目标,并大力推动碳达峰及降碳行动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。根据研究综合判断,中国钢铁行业总体具备率先实现碳达峰的基础条件,具体降碳路径主要包括推动绿色布局、节能及提升能效、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、应用突破性低碳技术、强化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支撑六个方面。
“十三五”期间,中国粗钢产量快速增长,反映了中国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显著,也反映了钢铁工艺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。2021年以来,围绕“双碳”目标任务节点,中国政府层面提出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,研究部署钢铁去产能“回头看”、粗钢产量压减等工作,1-9月国内月度粗钢产量增幅逐渐减小,预计全年粗钢产量将同比下降。
国务院发布的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明确提到了“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”的具体实施路径。
01继续压减钢铁产能
首先是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严格执行产能置换,严禁新增产能,推进存量优化,淘汰落后产能。同时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重点,继续压减钢铁产能。
02加速钢企优胜劣汰
国务院发布的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还提到,要促进钢铁行业结构优化和清洁能源替代,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,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,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。推广先进适用技术,深挖节能降碳潜力,鼓励钢化联产,探索开展氢冶金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体化等试点示范,推动低品位余热供暖发展。同时推进钢铁企业跨地区、跨所有制兼并重组,提高行业集中度。
而除了钢铁,传统的工业耗能大户还有水泥,玻璃,有色金属,来自减排的压力,也将迫使相关企业加大减排技术设备的投入力度,以在愈发严格的限产要求下生存下来,行业集中度也有望进一步提升。